- 中东冲突升级印发市场恐慌,原油价格再创新高
- (原标题:中东冲突升级印发市场恐慌,原油价格再创新高) 汇通财经APP讯——在哈马斯表示以色列杀害了其政治领导人后,油价上涨幅度达到了自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,这加...
春节后我组织了《年薪30万跳60万》的直播群,这也是一个互相激励的过程,总计300多位群友一起求职,才好群策群力,共同学习、体验并共度这个2024的职场。
在2月14号第一次群直播讲了简历制作和投递相关事宜。
在2月26第二次群直播讲了投递初期的岗位、行业和企业挑选策略,包括第一个Offer如何谈价。
很高兴,最近群友第一波Offer已经开始陆续到来。
大家也要看到今年投递简历和求职的新情况,行情是瞬息万变的。你如果现在求职还用你上次跳槽时候的经验,可能就会感觉到莫名其妙了,感受完全不一样。如上大家理解下“刁钻”二字,也试着体会下。
但也还是有群友前赴后继,要从体制内裸辞出来求职,如下大家看下体制内群友的措辞。从他的提问,你就能看出来他的求职水平如何。
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:目前面试成功率大概是多少?
我的回答是:体制外公司大致面试6家会有1个Offer;体制内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大概面试10家才有1个报到通知。
他继续问了第二个问题“投递几个单位能有一个面试单位”,其实这是体制内人硬要学习体制外的求职知识,我转化成体制外语言就是:投递多少份简历会有1个面试电话?
这个问题的答案是:大概投递200份简历出去,才会有1个面试电话;先不问这个电话有没有用、算不算有效电话。
他下一个问题就更加照本宣科了,直接问“那不是要投2000份简历才可以入职?”
显然这个问法就是强词夺理的推断,也是不会求职的人才如此发问。你要知道每3个面试电话中,大概只有1个是有效电话,可以去面试的那种,其他2个电话不是微商、保险就是传销,要么收费猎头,或者性格测试公司,要么就是骗子公司等等。这样一来,至少需要投递600份简历,才能获得最终可以去初面的1次有效面试机会。
返回去推导简历投递数量跟Offer的关系,则变成了如下2024年的现实:你需要投递3600份简历,最终才可能获得1个体制外的入职机会;你需要投递6000份简历,才能最终换来1个国企的入职机会。
以上这才是社招往届生的残酷真相,正因为如上这个海投的奥秘,绝大多数人包括你的同学,是无法理解也不敢去做的,因为他们至死的信念都是行业匹配、专业对口、岗位相符。
当下一个人去求职,在他找工作的那两个月,他所在的城市是无法给他提供行业、专业和岗位都匹配的3600份在招岗位可投递的,更不可能有6000个完全匹配的国企体制内工作等着他。所以结论就是:你的失业的同学基本是找不到工作的,最后要么打零工,要么回家躺平,哀叹世道不公。
这没啥好抱怨的,行情如此,只是这个行情你不知道,全中国也就只有我幽哥统计和总结这些规律。
其实最惨的还不是参加社招的人,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开,以后你就不迷糊了。
先说社招,社招当然来自公开市场在招聘的缺人的岗位,目前全国20-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大致是8亿,其中体制内有编的大致5000万,没编制的半体制内人员大概1.5亿,其余体制外人员是6个亿。6亿体制外人中,大概有2亿是自由职业者,4亿人在体制外打工。以上可以得出:央国企等半体制内1.5亿人+体制外打工者4亿人=5.5亿人,这5.5亿就是通过公开市场招聘但也可以辞退的员工,他们规《劳动合同法》管辖。
按照最正常的人员流动率来算,人员流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:
人员流动率 = (离职员工数 / 平均员工数)× 100%
其中,离职员工数包括主动离职、被解雇、合同到期等各种离职情况。
示例:某公司在一年内共有50名员工离职,平均员工数为150人。根据完整计算方法计算人员流动率:
人员流动率 = 50 / 150 × 100% = 33.33%
所以,该公司的人员流动率为33.33%。
目前这个数据对于个别企业来说,会有统计,各地部分开发区也会有调查,只是数据不全。但无论如何,人员流动率对于央国企要稍微小一点,我的统计数据大致是15%,外企能达到20%,私企民企则增加到25%甚至30%的人员流动率,而一些小私企、未上市民企、夫妻老婆店和创业公司,那人员流动率就太高了,100%的都有,也就是一年后除了老板其他人基本都换了人,有些岗位换了还不止一次。
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,市场中总会有20%的人,在当年换了工作。
以上参考并一结合,可以推断,中国在企业里打工的常年有5.5亿人,其中任意一年,大概会有20%即1.1亿人换了工作。当然,他们也会有熟人安排、关系介绍、内推、竞聘等,但大部分还是算公开招聘的,主要就是通过人才市场尤其网上人才招聘市场和网站去实现求职&招聘。
可以这么推测,你们当地有100万工人,则一年内,他们中有20万人换了新工作。以上没考虑新增就业岗位。
全国来说,社招岗位就有1.1亿个,这些人大多数是去了别人离职的岗位,或者进了新单位新事业部,从不好的岗位、萎缩的项目、撤资裁员的工厂而来。粗略来估计,每年社招大致有1亿个。因此,你一个人求职或者跳槽,无论你怎么海投,都是投不完的。一个小县城30万工人,全年在招岗位也有6万个,不挑剔的话你随时可以找到工作。
跟社招相对的就是校招岗位,校招主要是公务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学校、银行、央企、国企以及部分大型外企等,每年有针对应届生的人才需求,其实他们在行情不好的当下几年,硬是每年能凑出大概两三百万个应届生岗位。号称的2300万应届生岗位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因此,每年1200万个应届生,他们不应该一直盯着那小几百万的校招岗位,而是要面朝大海去求职每年上亿个的社招岗位。应届生参加社招,这才是解决应届生就业的更好的方法。
当然,他们的到来,会对月薪不过万的往届生学姐师兄造成巨大的冲击。两年前就写过了,原理见这里《1076万应届生进入就业市场,对哪些人影响最大?》。
但校招最终入职的概率就更低了,按照比例来虽然能达到6个人最终录取1个人,但就面试来说,校招岗位可能就是面试20家才1个入职的通知,赶不上我们社招的体制外6家面试1个Offer以及国企社招10家面试中1家的概率。
当然,社招也在内卷。随着企业关停并转、撤资、转产甚至倒闭的增加,裁员和辞退的现象会继续增多,企业一旦有点招人需求,就更加挑剔了。企业的人事和部门主管在招人时,也越来越懂得求职者的套路了,而不仅仅是在谈工资之时。
各行各业都一样,包括将来人口减少,新生儿人数也已经不断下降,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考大学呢?
当然不是,普及高中是不可改变的趋势,技校、职校、职高、中专等职业高中大概率会几年后基本全部关门,但并不代表你的孩子学习和升学不内卷。你看看韩国就知道了,愈加变本加厉,辅导费越来越高,因为大家都想进一本、211、985、双一流等好学校。企业和单位招人,以后更看重名牌大学的高学历,这也是趋势。
在这种环境中,我们只有了解它并学习它、适应它,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至少你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孤岛,先自己不要被淹没。
你可以尝试海投、倒逼法、Offer PK法、陆干法、应届参加社招法、央企国企子公司法、半体制求职法、外包岗位法、新能源无人驾驶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风口定点投递法、在职硕士法、主业副业齐头并进法等等,你自己先不要掉下水去,这才能帮助家人和亲友。
待到最近这四五年的困难时期度过,你就更容易迎来你的职业下一春了,而届时你回头一看,在同学中你还算不错的,这就大致可以了,没让你追求啥富甲一方,大多数人还是普通的。
总之,祝大家在社招中闯荡的各位群友、星友和读者,积极向前,海投海面,不要气馁,无所畏惧。